天下之大,無奇不有。在臺灣地區(qū),“主張和平”竟然成為“罪證”。
島內有退休警官去年前往廣東梅州尋根探源,結果最近遭到臺當局檢調人員約談,而理由竟是這位退休警官的手機微信里有“兩岸”、“和平”等字眼。這真是奇了怪了。期待兩岸和平是臺灣主流民意,何罪之有?難道民進黨當局希望兩岸打仗、希望臺灣民眾當炮灰送命?兩岸交流行之有年,每年都有逾百萬臺灣民眾到大陸參訪、祭祖、旅游等,這位退休警官回大陸老家探親,何錯之有?
臺灣方面以“反滲透法”的“罪名”通知這位退休警官到案,根本就是莫須有的罪名。所謂“反滲透法”根本就是“反兩岸交流法”。在民進黨當局眼中,只要是去過大陸,不分青紅皂白,一律都屬“違法”。在這樣的“綠色恐怖”陰霾之下,法治何在?民主何在?人權何在?
這段時間以來,不少在去年曾赴大陸交流、旅游的臺灣民眾紛紛被島內檢調人員通知到案接受調查,據說有200多人涉案、立案超過上百宗。且不論這些臺灣民眾最后是否“罪名成立”,被警方調查于他們而言已是一種羞辱。這正是民進黨當局企圖制造的寒蟬效應:運用“公器”恐嚇臺灣民眾不要去大陸、不要參與兩岸交流。
民進黨奉行“臺獨”黨綱,在野時已是“逢中必反”,不歡迎陸客、陸生、陸資入島。過去三年民進黨當局打著“防疫”的旗號禁止陸客赴臺歡光,至今仍未恢復陸客游。民進黨也不樂見兩岸青年結誼,當年正是在該黨的施壓之下,臺灣方面針對陸生制訂所謂“三限六不”。在兩岸經合方面,民進黨唱衰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(xié)議(ECFA),阻撓兩岸服貿協(xié)議在島內實施。民進黨主席賴清德早前還在叫囂“ECFA不是臺灣該走的路”。然而,事實是,陸客赴臺給島內經濟注入活水,給旅游業(yè)等相關行業(yè)帶來逾千億新臺幣的商機。而陸生赴臺深造,則有利于緩和島內高校生源不足的問題。ECFA早收清單在過去十多年更是為臺灣產品進口大陸節(jié)省了逾90億美元的關稅,大大提升了臺灣產品的競爭力。
兩岸各領域的往來、交流、合作給臺灣民生福祉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。反之,兩岸關系惡化、兩岸交流受阻,則令臺灣業(yè)界受損。近年臺灣部分漁農產品因質量不佳而被大陸方面暫停輸入,但因民進黨當局破壞兩岸關系,導致兩岸關系溝通機制停擺,兩岸無法就相關問題進行商談,從而影響臺農生計。
兩岸關系是否和平穩(wěn)定,牽動著島內民生福祉。這世上沒有哪一個地區(qū)是政治環(huán)境動蕩而經濟發(fā)展卻良好的。若未來兩岸關系持續(xù)惡化,臺灣經濟前景不容樂觀。